找到相关内容254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落实儿童读经教育

    一个清净的人。要不然就是,因为读的人很多,读这些书的人很多,大家有互相的一种(这也算是)共业,增长善业。如果是他还遇到有人指点,比较有根基的人再遇到有人指点,这样的机会也比较大。  老教授:现在中国...

    净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60363064.html
  • 佛教的和谐思想—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服务和谐社会的途径

    、服务社会的宗旨,庄严国土,为使我们的国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、文明富强,使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,不受外来侵略,能够以独立自主、繁荣富强的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利乐有情,就是行于善业,化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61663078.html
  • 庭前柏子树郁郁发新枝——纪念河北柏林禅寺开放十周年

    陆续编印了数十种佛教读物,由柏林寺发行、流通;从1991年起三次邀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吴立民先生讲授《药师经》、《盂兰盆经》《地藏经》等,净慧法师本人亦常主持讲经法会,先后讲授了《十善业道经》、《心经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5263190.html
  • 见 鬘 论—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

    例如因为法律规定不能杀生而不杀生,这也不是属于佛法,而说杀生会堕到三恶道而不杀生,这是内外道所共的。而生起解脱之心,于心上断除烦恼的一种功德,视为解脱之道;为了解脱而断除十恶业,行十善业,这就是佛教的...可以得到某些层次的安乐,解除一些痛苦,这种果是大部分人都有机会,守十善业,从实际无害行为而得到;但佛教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解脱,这里的解脱是从痛苦中完全解脱,并且完全去除了根本无明,这时必须了知解脱方法,...

    莲花生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0563202.html
  • 〈净土宗特色〉之「补充说明」

    弘誓多门四十八,偏标念佛最为亲。  20、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。  21、种种法门皆解脱,无过念佛往西方。  22、万行具回皆得往,念佛一行最为尊。  23、一切善业回生利,不如专念弥陀号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1663353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思想略探

    ├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  │ │ 精进心│ 闻菩萨藏,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│  ├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4163790.html
  •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

    生去感受苦乐异熟果报,有情如在过去世中行五戒、十善等业,由于善业的牵引,本识就能招感人天异熟乐果;如在过去生中多行不善业,由于恶的业力牵引,此第八识就能招感三途异熟苦果。   论中所说的能引,是指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1764037.html
  • 大乘起信论料简驳议答辨

    不动报,善业应得三途报;而无明应无障碍之力,正智亦失对治之功,流转还灭世出世法皆不得成。既违世间,复违圣教,坏缘生义,理仍不成。若复救言,我言熏习,非谓相生,乃对碍义,故真如熏久远力,故无明则灭。此复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2464166.html
  • 读印顺大师《心经·讲记》—兼与王永元老居士商榷

    厄,证真悟道,全由般若智慧的妙用。提起般若,凡稍知佛法者都会说,般若是诸佛之母,是一切佛道的根本。的确,佛曾多次强调世间一切善业,乃至一切出世法,皆从般若智慧而生。《大智度论》也说:「般若波罗密是...

    鋆 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1164276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2)

    同,而按世间刑  律,其定罪亦各差殊。盖有心者成罪,无心者不成罪。心意  轻重不同,则为罪又别大小。罪业如是,善业亦然。同一布  施,一由慈善,一由好名,一由逼迫不得已而为之,施心不  同,得福亦异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864324.html